劉方平的《月夜》反映的節氣是什么

高中知識
2023/4/12
《月夜》是唐代詩人劉方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。這首詩記敘作者對初春月夜氣候轉暖的獨特感受。詩作反映的節氣是驚蟄。
驚蟄
驚蟄,古稱“啟蟄”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,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;太陽到達黃經345°時!对铝钇呤蚣狻罚骸岸鹿潯f物出乎震,震為雷,故曰驚蟄,是蟄蟲驚而出走矣!
此前,昆蟲入冬藏伏土中,不飲不食,稱為“蟄”;到了“驚蟄節”,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,稱為“驚”。故驚蟄時,蟄蟲驚醒,天氣轉暖,漸有春雷,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。古代分驚蟄為三候:“一候桃始華;二候倉庚(黃鸝)鳴;三候鷹化為鳩!斌@蟄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:“一候桃花,二候杏花,三候薔薇!。
《月夜》
《月夜》
唐代:劉方平
更深月色半人家,北斗闌干南斗斜。
今夜偏知春氣暖,蟲聲新透綠窗紗。
譯文及注釋
譯文
夜色深沉,月光斜照半邊庭院,北斗星橫在天上,南斗星也已西斜。
今夜出乎意料的感覺到了初春暖意,還聽得春蟲叫聲穿透綠色窗紗。
注釋
更深:古時計算時間,一夜分成五更。更深,夜深了。
月色半人家: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,另一半隱藏在黑暗里。
北斗: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顆亮星。
闌干:這里指橫斜的樣子。
南斗:有星六顆。在北斗星以南,形似斗,故稱“南斗”。
偏知:才知,表示出乎意料。
新:初。新透:第一次透過。